针对扶贫领域资金使用机制不灵活、项目审批时限长、项目实施进度慢等多项突出问题,南岳区多措并举,实现了扶贫机制“腾挪大转身”,推动扶贫项目高效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对症下药:开出“六剂联方”
南岳区扶贫基建项目多为村级实施项目,单项金额小,财政评审程序多、时限长等问题极大限制了项目实施进度。南岳区结合上级文件和本区实情,出台了《关于加快扶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的通知》,切实为村级实施的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采购、评审、用地等手续上适度“松绑”。
一是审批手续“大松绑”。对于单项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原则上只能由行业主管部门按政府采购、招投标、政府投资评审流程实施。而对于村组实施的单项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实行一统筹(区扶贫办统筹项目入库、前期准备、确定预算)、两监督(乡镇党委政府及贫困户代表监督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三制度(项目实施主体责任制、施工队伍准入制、工程项目公示制),由村组按照《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自行组织实施。村组自行组织实施有困难的以及总额度30万元以上的项目,可按照“就地就近从优”原则确定三家及以上备选施工队伍,召开项目议事会议确定施工队伍,将吸纳贫困户参工参运作为施工队伍选择的主要前置条件之一。不再严格要求村组按政府采购、预结算评审流程组织实施。
二是付款进度“大松绑”。3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组自行结算把关,项目拨款实行包干或预算上限控制;30万元以上需要财政投资评审结算的项目,在评审结论未出具前付款进度控制在85%以内。
三是“个别松绑”变为“部门联动”。2018年开始对所有扶贫基础设施项目不再实行审计终审。2019年起实行开工前多部门联合审批,对项目用地、林地手续不齐全的,可先行用地,边开工边补办手续。本着特事特办、能减则减的原则,取消矿产压覆矿审批、文物勘查、水土保持等风险评估。对不在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项目改为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四是创新评审方式。建立限时办结制,提高评审效率。3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规定送审,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承诺5个工作日限时办结。
五是试行以奖代补。明确不以扶贫资金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可实行以奖代补形式,奖补总额不高于项目当年实际投入的三分之一。
六是松梆而不失控。在项目开工前,区扶贫办组织乡镇、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现场查勘,由评审工程师参与定额测算,提出项目预算控制数,项目实施主体可以实行总价包干,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参与验收结算,超过部分不予结算,从而实现项目投资全程可控。
解黏去缚:探索“固本良方”
近年来,南岳区扶贫资金增幅持续攀高,随着上级投入不断加大,区级配套基数增加,资金总额翻倍增长。2019年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956万元,是2018年的 2.64倍,区本级资金投入622万元,在2018年高位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了62%。
扶贫资金“多多益善”,但同时问题也有所显现。目前正值脱贫攻坚战决胜验收的“最后一公里”,南岳区各乡镇和区扶贫办在扶贫项目申报上“左右为难”,存在不敢申报、审批扶贫项目、不敢拨付扶贫资金的顾虑,造成扶贫资金使用进度缓慢的僵局。如何打破当前僵局,如何有效应对贫困周边农户的攀比和2020年全面脱贫后扶贫资金投入断崖式下降带来的新挑战,是南岳区财政在不断探索求解的“疑难病症”。
针对这一“疑难病症”,南岳区财政广泛深入开展调研,积极探索“固本良方”,在做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过渡方面下功夫。下阶段,财政将加大对村集体经济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全力做好扶贫产业与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深度融合,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了一批有亮点的土特产商店、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扶贫项目,在优先保障扶贫户受益的前提下,让全村人民同时受益,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