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街道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农业农村局 > 计划总结

关于景区村(居)民当前关注的重点问题限期落实情况汇报及下步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2016-05-20 16:43:00 作者: 来源:衡阳市人民政府

一、关于村级集体经济

(一)工作进展情况

2015年我区村级集体经济1-5万元经营性收入的村21个,5万元以上的无,无经营性收入的村9个。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近期我局将对全区所有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再进行全面摸底,制定《南岳区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方式不够灵活、内容不够丰富、政策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通过采取盘活集体资产,领办经营实体,开发集体资源,培育经营主体,深化产权改革的途径,计划到2020全区27个村初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南岳镇城郊村年经营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南岳镇其他垄区村年经营收入达到5万元,南岳镇山区村及寿岳乡6个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建议一:尽快成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区农村经营服务中心具体承办。建议二:财政、国土、发改、商务、住建、工商、税务、金融、宣传、涉农等部门要紧密协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建议三: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列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的重要内容,定期抽查并公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把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对贡献突出的给予肯定。

二、关于精准扶贫

(一)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精准识贫的要求,区扶贫办安排专人对全区478户贫困户的住房进行全面摸底,经现场核实、登记,我区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危房改造14户,计划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2016年完成7户、2017年完成7户)。

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两轮精准识贫,我区共识别贫困人口1809人,478户,识别贫困村2个,即南岳镇泗塘村和岳林乡石山村。全区44名在职县级领导干部、644名科级干部和乡镇机关干部深入村组开展“一进二访”活动,驻村帮扶、结对帮扶,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组织、推动就业扶贫、加大教育资助、实施危房改造、政策兜底扶贫等方式,2015年,我区扶贫投入合计1736.4万元,其中市、区财政预算投入72.4万元,行业(部门)投入1615万元,社会投入49万元。通过两年来(2014年、2015年)的共同努力,我区164户、618人已成功实现脱贫。至2015年末全区共有贫困户314户、贫困人口1191人,2016年计划脱贫892人,2017年脱贫299人,我区将全部完成脱贫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贫困村基础设施滞后我区2个省级贫困村都是山区村,贫困村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建设的面宽、量大,碍于我区地理位置特殊,贫困人口多分布在山区,分散居住,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线长面宽,投资规模大。二是扶贫资金少。由于我区是扶贫开发面上县,上级财政安排到我区扶贫资金仅有市级的40多万元,其中省定贫困村石山村只有5万元,投入少,只能满足村级公益事业的部分资金,产业发展难以推动,今年区本级安排的扶贫资金仅5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资金缺口较大。三是扶贫工作人员缺乏。根据中央、省、市“不让一个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掉队”的工作要求,我区今年脱贫任务重,工作量大,我局从事扶贫业务工作人员仅1名也抽调至区委办工作,现数据录入、数据更新等日常工作几乎无法运行。四是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如农村危房改造。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存在不平衡状况。五是帮扶资金分配不公。由于我区是面上扶贫区,上级没有专项扶贫资金,主要依靠联点的县级领导、包点单位结对帮扶。有的单位掌握的资源多,投入的帮扶资金就大,有的同一个村贫困程度相近的户,如联点单位不同,帮扶资金就不一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今年我区乡镇机构改革合乡并村后建议要尽快明确联点县级领导、后盾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全面按照“认识到位、责任上肩、工作上心”的要求,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二要落实帮扶责任。各后盾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对所帮扶的贫困村、贫困户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户一策,制定脱贫方案,拿出精准举措,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建议进一步完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将贫困户脱贫增收效果作为各乡镇、后盾单位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三要落实帮扶资金。针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缺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确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治理“六到农家”,扎实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建议增加区本级财政扶贫经费40万元。四要兼顾公平。在本区行政村范围内,建议各后盾单位对贫困程度相近的贫困户在帮扶资金上应一致,不能形成此高彼低的状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