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促进贫困人员就业
──衡阳县就业扶贫工作经验材料
为帮助县内未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和照顾家庭两不误,衡阳县人社局围绕“政策激励、打造基地、服务对接”三个方面创建就业扶贫“一三三”系统工程,在县域内深度开源扩渠,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促进岗位供求对接,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截至12月9日,衡阳县在部、省劳务协作平台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3108人,其中已转移就业8599人,未转移就业3016人,(主要是劳动能力弱、年轻较大在家照顾老人或带孙);组织开展技能培训600多人;县湘南船山技校接收贫困家庭学生228人接受免费技工教育,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95人,向市技师学院输送贫困家族“两后生”78人。
一、建立一套激励政策体系。县政府办出台了《衡阳县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方案》、县人社局制定了《行业扶贫实施方案》,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人以上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且实际在岗1年以上,并依法按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100人以上规模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一年以上且贫困劳动力达企业总数30%的,授予“衡阳县精准扶贫爱心企业”称号,年终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对农民专业合任社、股份合作社等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可以推荐评选省、市、县“创新创业示范典型优质企业”的,给予3-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为激励全县各级各部门、各贫困村共同推进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评选3个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乡镇和20个先进村,分别给予1万元和0.2万元的奖励。
二、打造三级就业扶贫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便利的思路,以工业园区、重点乡镇、特色贫困村为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扶贫基地,打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半小时就业圈”,促进贫困劳动力在离家近的用工单位找到工作岗位。一是在县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省市级就业扶贫基地。遴选得阳鞋业有限公司、衡利丰陶瓷有限公司、雅典娜石英石公司等3家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较强、岗位适合、待遇较好的园区企业作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定向招收贫困劳动力已达171人,其中得阳鞋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湖南省就业扶贫基地,其余两家为市级就业扶贫基地。二是在井头、界牌等企业较多的乡镇建立县级就业扶贫基地。由人社站发动各乡镇电子厂、玩具厂和鞋厂开发和提供适合岗位,帮助1200余名贫困劳动力在离家较近的工厂找到工作。三是支持村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如省级贫困村集兵镇山峰村创办山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吸纳就业65人,其中46人为贫困户;樟树乡宏军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9户贫困户建设养龟池塘,并无偿提供龟鳖种苗和养殖技术,做到养殖、收购和销售一条龙服务。两企业被认定为2017年度衡阳市创新创业优质初创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分别给予4万元和1万元奖补。
三、完善三项长效工作机制。为促进贫困劳动力与就业扶贫基地有效对接,重点推进联系对接、信息发布和职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一是联系对接制度化。安排专人对接扶贫基地企业,建立沟通、联系和反馈等工作机制,定期收集岗位信息、实时沟通招工事项、及时反馈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做到全程无缝连接。二是岗位发布动态化。通过县电视台、党政门户网站、红网手机报、微信等媒介进行实时发布企业招工信息3000多条,每月向乡镇发布两次招工信息,并把招工信息张贴到乡政便民服务中心、贫困村村部和人流较多地段,让贫困劳动力随时可以掌握企业招工信息,选择合适岗位。三是招工活动多样化。举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暨劳务协作脱贫专场招聘会”和“就业扶贫行动日”等5场专项招聘活动,深入各乡镇开展“送岗下乡”活动,利用赶集日举办乡镇招聘会10场,由人社站和贫困村发动2000余名贫困户进场参聘,达成就业意向500多人。开展人岗匹配,通过劳务协作平台完成人岗匹配199人。通过政务购买服务方式,在85个贫困村各聘请一名劳务协作经纪人(一般为村干部),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供零距离就业服务。
衡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7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