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通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这些致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的、生物性的,也有动植物性的等。
2.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究竟有多严重?
在发达国家,每年患食源性疾病的人数高达 30%。2014 年收到全国 30 个省(区、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包括食物中毒)1480起,患病17651人,其中死亡111人,而这仅仅是实际发病情况的“冰山一角”。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小到我们肉眼都看不见,经常隐匿于食物和各种环境中,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到它们的袭击,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3、不可不防的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常常寄居在人和动物体内,常污染肉、蛋、奶及其制品,其中生鸡肉最易被污染。沙门氏菌污染具有隐蔽性,由于它不分解蛋白质,被其污染后的食物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变化。
4、不怕冷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它的生命力顽强,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可以生长繁殖。它常污染肉、奶及其制品、水产品等,在生肉和即食食品中污染率最高。
5、无处不在的大肠杆菌为何会致命?
大肠杆菌在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内普遍存在。大多数大肠杆菌无害,但有一部分能引起人类腹泻,这些大肠杆菌被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
致泻性大肠杆菌主要有 5 种,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是它们中最臭名远扬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常污染肉蛋奶及其制品、水果和饮料等,工厂、学校的集体食堂是它最常见的“作案地点”,冷荤凉菜常常是它的藏身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为改善公众健康水平,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出具体而实用的健康指导——“食品安全五要点”:
1.保持清洁;
2.生熟分开;
3.烧熟煮透;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