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周海兵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适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落实到衡阳,就是要把对质量工作的认识上升到决定存亡、决定兴衰的高度,努力弘扬先进质量文化,闯出创新转型、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新路子,打造全省质量强市标杆城市,为质量强国建设作出衡阳贡献。
一、质量就是生命,要树牢质量优先理念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入理解“创造”“质量”“品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质量摆在推进自主创新、品牌建设、标准战略的核心位置,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优先地位,实现经济发展与质量提升相统一。一要推进供给创新。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揽,全力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进一步落实好《衡阳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载体建设、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创新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惠民和体制机制创新八大工程,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布局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为提升质量安上“创新的引擎”、插上“智慧的翅膀”。二要强化品牌建设。纵观国际知名企业,无不以做强品牌作为核心战略,而世界大国的崛起,也都把品牌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培育壮大“衡阳品牌”方阵,按照衡阳市品牌产品培育计划的部署,强化分类指导、重点帮扶,围绕现代农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三要实施标准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这一科学论断告诉我们,质量来自标准,要有高质量就必须要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质量标准体系。我们要发挥好全省首家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的积极作用,大力落实《衡阳市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质量激励和考核机制,完善市长质量奖评价体系,完善标准起草奖励政策,以加快标准联盟建设为重点,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制定标准,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向高端进军,支持、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制修订,将企业标准、联盟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不断提升我市部分行业、领域标准话语权。
二、质量体现价值,要明确质量发展导向
“中国制造2025”提出质量竞争力指数,以此建立完整、协调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质量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导向,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一是向质量要主体活力。衡阳大部分企业都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执行中亟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免费服务企业质量提升的范畴,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管理标杆,形成以先进带后进的良好生态,促进各企业在对标中改进方法、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要引导企业大力推广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构建覆盖技术、标准、品牌以及制造、管理、服务的全要素质量建设体系,以一流质量打造百年企业、常青企业。二是向质量要市场空间。质量,有质才有量。良好的产品质量是企业产品、服务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衡阳围绕质量强市培育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但毋庸讳言,我市质量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制约了企业的市场开拓。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无论是产品结构调整,还是发展方式转变,都必须更加重视质量。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行业知名品牌,以品牌赢得价值、以质量赢得市场。三是向质量要发展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下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洞悉质量与发展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大力推动质量升级,以质量提档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长期以来,衡阳走的是一条以增量扩能为主的发展之路,如果不加快转型,产业结构就难以迈向中高端,建设质量强市就会沦为一句空口号。今年全国“质量月”的主题是“提升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摒弃“速度情结”,消弭“换挡忧虑”,把质量发展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制造强市“663行动计划”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质量品牌提升6大专项行动,推进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品牌产品3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质量连着民心,要提升质量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质量问题关键是制度和措施”。我们要结合分级管理体制调整改革,牢固树立大质量理念,充分发挥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不断完善制度、优化措施,夯实质量监管基础,提升政府质量治理能力。一要放好权。要以行政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活动,着力增强质量监管人员服务能力和责任意识。要加快推进网上审批进程,全程公开,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积极推行“一窗式、一站式“服务。要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减轻负担,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要严监管。要健全完善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监管机制和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协查互动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完善质量申诉投诉机制,着力规范市场秩序,有效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格落实《衡阳市产品质量诚信红黑名单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力度,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探索建立产品原产地溯源体系,让消费者全面掌握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扩展社会监督领域,倒逼产品质量提升,坚决筑牢广大市民健康生活的质量“安全网”,用质量来诠释品质衡阳的真谛和内涵。三要强基础。质量监管部门是联系群众最广泛的部门,质量监管人员是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群体。要重点抓好质量技术人才、质量综合管理人才、质量行政执法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监管队伍。要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实现质量信息的采用、追踪、分析和处理,提高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促进各质量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质量工作,共同为质量升级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