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岳区早稻集中育秧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6-01-13 16:02:00
作者:
来源:WWW.NANYUE.GOV.CN
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与旅游农业结合发展区。全区辖三乡一镇一街道,27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96万人,农业人口3.197万人,农业户数0.96万户。区域总面积18150公顷,耕地面积1992.8公顷,水田1956.5公顷,林地15113公顷。 近几年来,我区党委、政府对粮食生产及早稻集中育秧工作高度重视,将早稻集中育秧作为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要措施,我区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2014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为4.414万亩, 比去年同期的4.404万亩增加0.01万亩,增长1.2%,总产量1.69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早稻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全区现有农技推广人员近4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名、农艺师3名、助理农艺师35名,形成了以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中心,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乡农技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育秧专业户(队)、种粮大户、镇村集体组织等为主要载体,切实解决农民不愿育秧和无劳力、无技术育秧等制约双季稻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水稻“单改双”和提高早稻单产为目标,积极推进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努力恢复和发展双季稻生产,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工作目标 推行早稻集中育秧,可提高成秧率,便于机械化插秧作业,对确保规划面积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全区计划推广早稻集中育秧面积274亩,可栽插大田1万亩,占早稻面积的72.3%,其中早稻机械插秧集中育苗面积114亩,早稻旱育抛秧集中育苗面积160亩,目标单产500公斤以上。通过技术集成、标准化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早稻生产效益,调动农民发展双季稻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挖掘粮食增产能力。 三、实施地点与规模 1、实施地点:全区重点在南岳镇新村、红星村、烧田村、水帘村、枫木桥村、谭家桥村、黄竹村等村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片建设,其中重点在南岳镇的黄竹村、红星村、烧田村、水帘村、枫木桥村等村建设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 地 点 机插秧田(亩) 移栽大田(亩) 旱抛秧田(亩) 移栽大田(亩) 新 村 15 900 20 500 红星村 12 720 20 500 烧田村 12 720 20 500 水帘村 65 3900 20 500 枫木桥村 10 600 40 1000 谭家桥村 20 500 黄竹村 20 500 合 计 114 6840 160 4000 2、实施规模:全区早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积274亩,可栽插大田1.084万亩。 四、工作重点 (一)抓集中育秧主体培育。一是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育秧(机插)专业户(队)、种粮大户等开展经营性集中育秧。由他们与周边农户签订育秧订单,集中连片育秧、集中管理,以适宜价格出售合格秧苗,或签订包育秧、包耕整大田、包机插的“三包”合同。二是集体组织开展公益性集中育秧。由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或村委会召集,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中育秧,集体组织确定专人管护并负担管护人员的工资,农户只承担物化成本费用。三是以散户为主体的协同性集中育秧。下大力气扶持、发展和壮大早稻集中育秧主体,充分调动各种集中育秧主体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组织推动、育秧主体带动、财政补贴促动、农民参与联动的早稻集中育秧运行机制,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抓关键技术落实。一是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选用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稳产主导品种,实行一片一种。集中育秧主体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到合法诚信的种子企业购种,妥善保存购种发票、品种技术资料及包装物等,预留种子样品并封存备查,严格按照品种的配套技术要求栽培,减少生产风险,提高生产效益。二是集中连片备足秧田。选择集中连片、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稻田作为秧田。精细整地,科学施肥。选用硬盘、大棚育秧模式的,做好营养土准备。三是把好浸种催芽关。浸种前统一晒种,搞好种子消毒,适当增加单位面积用种量。集中育秧种子量较大,要安排有催芽经验的能手催芽,严格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尽量采用温室等设施催芽,鼓励供种企业根据集中育秧主体的需要直接供应芽谷。四是适时精量播种。根据晚稻安全齐穗期,搞好早稻、晚稻品种搭配,确定好早稻适宜播种期。精量播种,施用壮秧剂,盖好地膜。五是统一肥水及盖膜揭膜管理,抓好绵腐病、立枯病等防治,提高成秧率,培育健壮秧苗。 (三)加强生产管理。一是及早落实种植计划。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分户统计和衔接,做到育秧面积、供秧数量和大田栽插面积三对口。二是科学布局。早稻集中育秧点要临近大田、规模适度、方便群众,注意防范规模过大导致管理、运秧困难。三是签订合同,建立台帐。集中育秧主体要与农户签订好育购秧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并把有关的合同协议、田间记录、农户购秧等情况及时建档立案。四是搞好育秧农资的回收再利用,降低来年早稻集中育秧成本,保护环境。五是育好备用秧苗。要充分估计集中育秧的困难和风险,按一定比例育好备用秧苗,确保秧苗供应和种植计划的落实。 五、项目资金使用 该项目总投资82万元,除申请省农业厅补助资金60万元外,拟整合区各级财政资金22万元,资金用途为: 1、工厂化育秧建设补贴 32万元 2、优质稻统一供种(每亩大田补贴28元) 28万元 3、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 22万元 ①宣传及技术培训费 2万元 ②示范片物化(农膜、秧盘、壮秧剂等)补贴 20万元 合 计 82万元 六、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年前制定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点建设规划,召开会议安排有关工作。 2、2—3月份,区及镇、村逐级开展早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落实早稻集中育秧示范样板。 3、3月份,南岳区农业局组织优质早稻种子供应;乡镇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农民正确选购优质稻品种;技术专班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4、3月份取土化验,开展测土配方技术服务工作。 5、4月份落实机动喷雾器5台,组建机防队5个。 6、水稻移栽期实施机整,水稻收获期组织开展机收,协调好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关系,落实订单生产与收购。 7、4月、7月分两次组织有关专家对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片进行项目验收,12月进行工作评比奖励结帐。 七、项目效益分析与评价 1、经济效益:进行集中育秧示范,推广集约化管理,通过提高成秧率,亩大田节省育秧用工0.5个,节省育秧物化成本30元,确保早稻生产规划面积。 2、社会效益:利于水稻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推广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生产抵御“倒春寒”风险能力;确保早稻播种面积,利于发展双季稻,增加粮食复种指数,保障我区粮食稳步增长。 八、项目组织管理 成立“南岳区早稻集中育秧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区长黄顺发任组长,区农业、农机、财政、发改、气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具体负责样板建设的组织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奖惩工作责任制,对乡镇早稻集中育秧样板建设加强检查督办和验收结帐。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分工负责、分片包干,实行奖惩工作责任制。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全区成立水稻生产技术指导专班,南岳镇确定2—3名农技推广人员,具体负责示范片水稻生产的技术指导、病虫测报、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年终进行工作总结奖励兑现,将个人工作业绩计入年终干部考评。 南岳区农业局